定海谈 | 民族文化旅游与(去)遗产化

2017-05-09 定海桥互助社 定海桥 定海桥

定海谈069

民族文化旅游与(去)遗产化:

从两个贵州村落空间表征的变迁谈起

讲述:赵晓梅

主持:陈韵

时间:2017年5月11日(周四)19:00-21:30

地点:上海杨浦区定海港路252号 · 定海桥互助社

报名:关注本号,回复“定海谈69+姓名+手机号”

/友情提醒/请参加者用10元(或更多)支持互助社。可投入现场募款箱或“赞赏”本条微信。

早在1980年代,贵州即开始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相比之下,大规模的村落遗产化过程晚了近二十年。因此,贵州村落空间的变迁轨迹与福建土楼、广东碉楼等由于世界遗产地头衔而声名鹊起的地方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进,旅游开发的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发生了遗产化或去遗产化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本次讲述的两个村落分别是讲述人博士论文的后续调查以及目前正在参与的团队项目。基于田野工作,从两个村落的旅游开发与(去)遗产化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讲述这两个相互纠缠的过程如何塑造着聚落空间与空间实践,同时也变更着空间的社会表征,分析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就讲述人本人来说,她以不同的身份与方式分别介入这两个案例之中,与当地相关的社会群体建立起不同的社会联系,也导致其观察视角的差异。

通过这两个不同案例的分析,讲述人希望与大家分享、探讨旅游与(去)遗产化过程对贵州村落的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而这种社会变迁又是如何与聚落空间发生交互作用的。

 1肇兴侗寨春节村民在鼓楼坪观看戏台上来走寨客人表演(2010年,贾玥摄影)

图 2 村民、游客与媒体观看楼上古寨(汉族)清明会周氏祭祖仪式(2017年,赵春莉摄影)

讲述人:赵晓梅

赵晓梅,北京大学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学士,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其研究方向包括遗产思辨研究、建筑遗产保护与乡土建筑等;参与多项世界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实践项目。其博士论文《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已于2014年出版。

本期策划和图文编辑:陈韵

定海桥互助社地处历史性的工人社区之中,现在,移居人口为这里注入了新活力。互助社是一个自发组织,也是用于社员共同学习、会谈、待客、反思、组织、创作的活动现场。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意在促成邻里或同志之间在互惠的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会举办讲座、游览、出版、地方特色的晚餐、学者驻地、放映活动和城际交换等项目和活动。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dinghaiqiao.org。

「定海谈以定海桥社区为基地、以地方经验为参照,关涉港台日韩新马等亚洲各地的社区文化实践,团结各界人士,试图为社会发展与变革提供新观察与新思想。